找到相关内容139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西游记》与佛教的关系

    那烂陀寺修行的时候,密宗的东西已经在那烂陀寺出现了,所以他回来翻译了这方面的东西。密宗要分析地看,真正的密宗是很纯正的,别是那金刚密宗,无上密宗,那就坏了,那就变成左道旁门了。真正的密宗讲究心口意三密...

    傅光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52961754.html
  • 四分律——源流

    印度携回《根本说一切有部律》,认为此律才是最纯正的律,所以他翻译此律凡十八部,企图使中国僧众的戒律完全仿效印度,此举并得到朝廷的支持,但最终仍无法动摇四分律宗,而未见广传。  融济的弟子玄俨作《行事...中心?道宣对《四分律》进行了「由小入大」的改革,所创立的南山宗为何能一宗独盛、傅承不绝?义净自认为纯正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为何无法对中国律宗产生影响?禅宗的盛行,为什么会影响律学的弘传?所有这一切在《四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4761870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史研究

    多于寺庙,如依据大正八年(1919)日本当局的统记于编撰的《台湾宗教调查报告书》第一卷内说明,纯正的日式佛堂为七十七座,斋堂为一百七十二座(27)。但是在台湾光复前后,斋堂与佛寺的实质似乎已不可分。早期...

    王 文 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5561879.html
  • 佛学研究方法谈

    ,所以从学统上说,古三论的传承应是罗什传僧肇。他引用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的话说:“‘僧肇在罗什门下为解空第一’(见吉藏《百论序疏》)故同门虽都盛弘三论,而只有僧肇一系始终保持纯正的学说。僧肇所著《宗本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4261921.html
  • 生活禅手册

    ,又应是纯正的祖师禅,这就要求它既融入生活、切实易行,又要具佛法、祖师禅超越世间、超越生活的特质。《般若经》般若方便不二、《金刚经》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及《坛经》“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”,仍应...

    净 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93761939.html
  • 趣谈古琴对中国禅文化的影响

    能发出九十多种声音。起初是五弦的形制,后来由周文武王增加了两根弦,是用来暗合君臣之间恩德的。琴的含义远大,琴的声音纯正,琴的气象和缓,琴的形体微小,如果能够领会其中的意趣,就能感通万物。可以说,在出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5862096.html
  • 戒律的精神与特色

    ,佛把自己的教义总结为一首偈子,叫做“七佛偈”,就是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这是过去诸佛教化时都同样用的一首偈子。在头12年的时候,出家人的动机非常纯正,又有释迦牟尼佛做榜样,而且...

    净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2262367.html
  • 《中论》与《中庸》——“中”之思想的比较

    志业,也没有什么不同的。[58]他的话可以做为这一节的总结了。   三、“中”之修法与作用  要问“中庸”如何修得,回答惟有一个“诚”字。“诚”具有真诚、无妄、纯正、专一等含义,儒家礼讲究外行仪式而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0362458.html
  • 莲宗诸祖生平与思想(1)

    空的案臼。远公以净宗经典为依据,使他的念佛思想获得了正确的基石,内蕴净宗实质内涵,从而使他的念佛三昧达到了纯正而如法的境地。   (3)定中见佛,归命安养。  远公所创的莲社,以修念佛三昧为主,其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1062466.html
  • 中有生命的奇观

      (十三)如果有生恶道的业因,恶道境相即时起现。但亲属为修纯正的佛事,延请三业清净的上师阿闍黎,具足善妙仪轨,则中有目睹而生欢喜,感到极大的愉乐,信解心生,则转恶趣为上界善处。  (十四)轮回中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2562482.html